1、医疗器械行业市场规模庞大,细分市场众多,市场规模增长连续多年跑赢全球市场增长,发展潜力十足。
5、5月20日,国家发改委、卫健委、中医药局联合发布《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能力建设方案》,明确提出包括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建设、县级医院基础设施升级、提升城市传染病救治网络、改造升级重大疫情救治基地以及推进公共设施平战两用改造在内的五大建设任务,并明确指引资金来源有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财政资金、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资金筹措安排,相关医疗器械的需求预计将会有进一步的增长。
医疗器械是指直接或者间接用于的仪器、设备、器具、体外诊断试剂及校准物、材料以及其他类似或者相关的物品,包括所需要的计算机软件。国家对医疗器械按照风险程度实行分类管理。
第一类是风险程度低,实行常规管理可以保证其安全、有效的医疗器械。此类医疗器械实行产品备案管理。
第三类是具有较高风险,需要采取特别措施严格控制管理以保证其安全、有效的医疗器械。第二、三类医疗器械实行产品注册管理
本文中为了更系统地对行业进行分析,我们将医疗器械根据《中国医疗器械蓝皮书》分为高值医用耗材、低值医用耗材、医疗设备和体外诊断(IVD)四类。
全球医疗期器械市场稳定增长。2019年医疗器械全球市场容量达到4519亿美元,随着大众的健康需求不断增加,医疗卫生事业不断向好发展。受益于此,医疗器械行业市场规模近年来维持稳定增长,据Evaluated Med Tech预测,2024年,全球医疗器械市场容量将接近6000亿元,全球市场发展潜力十足。受此次新冠疫情影响,全球范围内对医疗器械需求急速增长,特别是体外诊断试剂及呼吸系统相关诊疗器械,预计短期内市场将实现快速增长。
全球医疗器械市场集中度高。目前市场已基本成熟,Top10公司近年来变化不大,总市占率达到39%。美敦力作为全球最大的医疗器械生产企业2019年以305.57亿美元销售额连续四年居首,市值超1308亿美元。
细分市场中,IVD(体外诊断)销售额居首,2017年销售额以526亿美元占总体市场的13%,心血管、影像、骨科、眼科位列第二到第五,前五名总占比超50%。
近年来经济水平不断发展,大众健康意识不断增强,同时伴随着我国社会老年人口的快速增长及卫生费用的不断投入,中国医疗器械市场已维持了多年增长趋势。随着疫情发展,国家也在逐步加大力度建设基础医疗设施,为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我国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65岁以上人口占比达到12.6%,增速接近6%。截至2013年,65岁以上人口两周患病率高达62.2%。
目前,我国的医疗资源配置水平仍远低于发达国家,增长空间仍然很大。根据OECD数据来看,2016年我国临床诊疗设备配备情况均远低于美国和日本,尤其是DR这一项,我国每百万人均保有量还不足美国的十分之一。
我国卫生费用近年来稳定增长。2014年以来,我国卫生费用支出增长率基本稳定在15%左右。2018年卫生支出占国民总收入的6.6%,OECD国家总卫生支出与总GDP之比为11.9%,美国这一比例为16.9%,相比来看,我国的卫生支出仍有一定增长空间。
新医改。2009年新医改以来国家大力推进分级诊疗制度,打破以药养医,完善医疗服务体系,提升医疗服务价值。我国高达10:1的药械比与欧美发达国家1:1的水平相比,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基本医保全覆盖。根据国家医疗保障局发布的2019年医疗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快报,我国全口径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35436万人,参保覆盖率基本稳定在95%以上。杏彩体育平台注册随着基本医保覆盖深度提升,居民医疗需求将会有进一步的提升。
高值医用耗材,一般指对安全至关重要、生产使用必须严格控制、限于某些专科使用且价格相对较高的消耗性医疗器械。高值医用耗材主要是相对低值医用耗材而言的,主要是属于医用专科治疗用材料,如心脏介入、外周血管介入、人工关节、其他脏器介入替代等医用材料。从市场规模角度来看,血管介入和骨科植入分别位列我国高值医用耗材行业第一、第二。
血管介入技术是在医学影像设备的导引下,利用穿刺针、导丝、导管等医用耗材净血管途径将特定的医用耗材导入病变部位进行微创治疗的操作技术。按照治疗部位不同可分为心血管介入器械、脑血管介入器械、外周血管介入器械。
心血管疾病高发,患者群体庞大。随着国内生活水平提高而带来的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的改变,使得我国心血管疾病患病率居高不下。据国家心血管中心推算,我国心血管疾病患病人数已超过2.9亿,其中冠心病超千万,仅次于脑卒中。心血管疾病死亡占居民疾病死亡的比例超40%。血管介入治疗以安全有效且微创的特性获得了快速发展,相应的器械市场也迎来了较快速的增长,但集采等政策也拖慢了近年来的增长速度。2018年我国血管介入器械市场规模达389亿元,增速25.08%。
目前我国心脏支架市场已实现了一定程度上的进口替代。2005年前后,微创医疗和乐普医疗相继上市国产药物洗脱冠脉支架,凭借优异的性价比逐步扩大市场份额。截至2017年底,微创、乐普和吉威总计占有67%的市场份额,而进口品牌中份额最高的雅培,市占率仅有13%。
目前心血管支架已发展至生物可降解支架(BVS)。当前第三代药物洗脱支架植入后5-10年会有10%的患者会出现再次狭窄,需要再次手术,目前来看再次手术不仅十分复杂且效果很差。而产品BVS植入后2-3年可降解,更适合于对于术后再堵风险高的患者。
国内主要生产企业。目前市场上国内企业市占率前两名为微创医疗和乐普医疗。微创医疗为国内市场植入量第一,公司专注于治疗血管疾病及病变的微创介入产品,主要产品为第二代钴铬合金药物洗脱支架Firebird2。受益于集采公司入院进程加快,2019年覆盖医院突破2000家,海外已实现25个国家或地区的销售杏彩体育,FirehawkTM已进入法国和比利时医保,未来进入更多欧洲国家医保及日本市场的准入将提升公司冠脉于海外的销售规模。
乐普医疗为首个获批目产品BVS的公司,同时国际巨头雅培的同类产品因安全性隐患已停售,国内厂商微创和先建科技的同类产品尚未正式上市,乐普医疗现阶段作为唯一将可保持一段时间的高增长。
骨科植入通常是指通过手术植入以替代、支撑定位或者修复骨骼、关节和软骨等组织的器件和材料。根据Evaluated Med Tech 预测,2024年全球骨科植入市场规模将达到471亿美元,2019年市场规模约393亿美元,同比增长3.7%,市场占比8.7%。整体来看,骨科植入市场的增速有所放缓。
国内骨科植入市场规模五年来维持相对稳定的增长,从2014年的139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306亿元。总体来看市场规模距离世界平均水平还差了个美元汇率的倍数,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加快,运动普及率升高以及相对较高的运动损伤率,成长空间仍然存在。
骨科植入物主要包括骨接合植入物及关节植入物,按使用部位不同可分为创伤类、脊柱类、关节类和其他。2018年三类市场占比达到85.50%,脊柱类成为最大的细分市场。
政策驱动行业向龙头集中。国家大力推动医疗器械集采,但对于高值医疗耗材来说,特别是骨科植入产品,集采并不会对龙头企业产生较大影响,反而加速中小企业出清,推动行业集中度提升。一方面大型企业的产品备货齐全且售后服务较为完善,骨科手术对跟台要求严格,专业度要求高,且医生对现有产品已养成使用习惯,更换小企业产品的转换成本过大;另一方面,相对于进口厂商的产品,国内企业的性价比更高,进口替代将会进一步推进。
各品类国产替代进程有所不同。创伤类凭借相对较低的技术壁垒及国内厂商开发较早的优势成为了目前骨科植入市场国产化率最高的细分市场。人工关节类国产化率最低仅30%左右,进口产品仍占据主要市场。原因主要是在于人工关节生产工艺复杂,行业壁垒较高,且一旦植入大多为终身使用,消费者更倾向于质量更有保障的进口厂商。但随着国内厂商技术的发展及国家医保政策的推进,人工关节的进口替代潜力也最大。
国内主要生产企业。骨科植入领域的国内企业主要有大博医疗、凯利泰、爱康医疗、春立医疗等。大博医疗是国产创伤龙头,创伤类产品占比达到60%以上,常年维持高研发费用率,2020年一季度超10%。通过积极布局运动医学、普外科及齿科领域谋求新兴持续增长点。
凯利泰是脊柱微创医疗龙头,产品线目前覆盖骨科创伤类、 脊柱类、关节微创等多领域,以关节镜手术系列产品为切入点,重点发展运动医学领域骨科微创产品,致力于打造骨科器械平台型公司。2020 年 3 月 9 号,公司披露将增持利格泰股权至 11.2%,进一步加快公司在运动医学领域的布局节奏。
爱康医疗是骨科 3D 打印技术的开拓者与引领者,是中国第一家且为唯一一家将 3D 打印技术商业化且应用于骨关节及脊柱置换内植入物的公司。 临床结果表明,髋关节早期成功率近100%,脊柱塌陷率从传统产品的50%—79.7%降低至5%。公司通过持续的产品创新升级成为国产关节假体的龙头企业。公司在髋关节摩擦界面、关节表面喷涂、脊柱及髋臼杯和补块 3D 打印等方面积累了深厚的技术优势。
春立医疗是国产关节龙头,产品销售网络遍布中国所有省份、直辖市及自治区,并以海外经销商或 ODM 及OEM 模式出口产品予海外市场。 公司在国产关节领域市占率排名第二。2019 年 6 月, 公司的不可吸收带线锚钉获得药品监督管理局注册证, 正式进入运动医学领域。
低值医用耗材市值医院在开展医疗服务过程中经常使用的一次性卫生材料,包括一次性注射器、输液器、输血器、引流袋、引流管、留置针、无菌手套、手术缝线、手术缝针、手术刀片等。根据具体用途可分为医用卫生材料及辅料类、注射穿刺类、医用高分子材料类、医用消毒类、耗材类、手术室耗材类等。受益于我国医疗需求的不断增长,低值医用耗材市场保持快速增长,2018 年我国市场规模约为 641 亿元,同比增长 19.81%。
倚重国内市场,参与企业众多,竞争激烈。随着全球医疗卫生需求的不断增长,低值医用耗材需求日趋增长,过去由于劳动力成本较低,技术发展水平较快,行业增长迅速。随着印度,东南亚市场劳动力成本优势凸显杏彩体育,各企业在海外市场上的份额逐步下降,转而加快国内市场布局。但行业门槛较低,参与企业众多,竞争激烈,大中型企业逐步推进多元化进程。
疫情催生行业热度过高,看长期仍需冷静。由于新冠疫情的原因,全球范围内口罩,手套等医用防护用具供不应求。短期来看,海外疫情仍未稳定,这一类的需求仍然存在,但进入后疫情时代或者疫情常态化之后,大众虽防护意识整体增强,但总体需求必然会有一定程度的回落。相关头部企业有振德医疗,英科医疗,蓝帆医疗等。
医疗设备是指单独或者组合使用于的仪器、设备、器具或者其他物品,也包括所需要的的软件。医疗设备是医疗、科研、教学、机构、临床学科工作最基本要素,根据使用功能不同,医用医疗设备又可分为诊断类设备、治疗类设备和辅助设备类。
2018年我国医疗设备市场规模3103亿元,同比增长19.9%。总体来看增长率基本维持在19%左右,保持了稳定且较为快速的增长。
根据使用场景不同,医疗设备又分为医用医疗设备和家用医疗设备。2018年医用设备占比68.54%,家用设备占比31.46%。
医用医疗设备顾名思义即为在医院使用的设备,在专业上、精确度上比同类家用设备要高很多,其中医学影像设备所占市场份额最高,主要产品中超声、DR、CT、内镜2018年底保有量过万。
医用医疗设备市场增速基本保持稳定。2018年医用医疗设备市场规模突破20亿,增速基本稳定在18%左右。
市场规模稳定增长,已超百亿。中国医学装备协会显示我国超声设备市场规模2018年达到103.6亿元,2020年将达到125亿元。
设备升级和政策推动促进需求增长。目前超声设备在我国医院普及率相对较高,未来增长将主要来自于分级诊疗推动的基层医疗机构的建设和现有设备的迭代升级。
国内市场仍被GPS占据,进口替代趋势可期。目前我国超声设备市场近60%份额被GE、飞利浦和西门子占据,但迈瑞医疗表现优秀,以9%的份额位居第三。进口替代进程主要受技术发展影响较大,进口高端彩超在前沿技术应用、科研辅助及心脏专科彩超性能等方面仍领先国产,但以开立医疗为代表的国内企业在当今超声领域最高端的单晶探头技术方面,跻身国际一流水平。随着研发不断升级,龙头企业将进一步替代进口产品推进整个细分行业的进口替代进程。
国内主要企业。迈瑞医疗是中国最大、全球领先的医疗器械以及解决方案供应商。公司每年研发费用率达到10%左右,从追随国外技术步伐逐步转向引领行业技术创新,产品从中低端市场迈入高端市场,不断抢占国际巨头市场份额。在中国,公司产品覆盖了99%以上的三甲医院。在北美,公司产品已进入近万家终端医疗机构且进入越来越多的500床以上的美国大型医院;在欧洲和印度,公司产品已经覆盖45%和70%以上的医疗机构。
开立医疗立足自主研发和技术创新,是国内较早研发并掌握彩超设备及探头核心技术的企业,在最高端的单晶探头技术方面跻身国际一流水平,是国内少数推出高端彩超的厂家之一。2019年上市的S60在彩超领域打入到150万以上的高端市场。
市场相对成熟,增长逐步企稳。我国医院从2003年起开始配置DR,在主要城市及发达地区目前已实现广泛覆盖,截至2018年,我国DR年销量已达到15,000-20,000台之间,增长速度基本保持在18%左右。
政策推动基层医疗结构需求提升。随着新医改提出分级诊疗模式的逐步推行,基层医疗机构的DR配置率有待提升,但因其预算有限,对价格较为敏感,国产DR设备的操作界面更适宜基层医疗机构使用,此外,新冠疫情过后,国家提出改造升级重大疫情救治基地,凭借性价比优势国产DR设备需求将会有进一步的增长。
国产化进程领先,但市场集中度仍有待提高。公开数据显示,目前我国DR设备国产化率已高达80%。虽然目前国内规模以上DR生产厂家仅40家,但因DR关键部件上游供应商已十分成熟,且大多厂商生产采取OEM模式,导致行业内竞争较为激烈,集中度仍需凭借具有核心技术的厂商提高。
国内主要生产企业。万东医疗是DR领域龙头,新冠疫情期间,公司DR、移动DR等设备为火神山、雷神山主要供应商,产品质量过硬,同时特殊情况下的紧急采购应对良好,反映出公司优秀的运营管理能力。
安健科技DR市占率仅次于万东医疗,通过自主研发,公司掌握了探测器、高压发生器、软件、机械及运动控制等DR摄影产品的核心技术和相关专利,是国内少数掌握数字X线摄影产品核心技术的企业。产品被应用于北京301医院、武汉协和医院、中国医科大附属医院、广州军区总医院等高等级医院,近年来,每年新增用户2000家以上。
市场潜力十足。据立木信息咨询发布的《中国CT设备市场研究与未来预测报告(2018版)》显示,截至2016年年底,我国CT设备保有量已经突破2万台,比2015年保有量19592台增长了10%,但与美国的人均保有量相差2倍,与日本相差超过5倍,发展潜力仍十分可观。
政策因素推动普及。国家卫健委《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许可管理目录(2018年)》提到,部分设备如 DSA、16 排及以下CT、永磁磁共振无需再经审批即可配置,另外根据乡镇卫生院服务能力标准(2018年版),CT 已经成为 A类乡镇卫生院必配设备。多项政策因素推动基层需求增长,而性价比较高的国产设备则成为对价格敏感度高的基层医疗机构的首选。
进口替代度极低。目前国内市场被GE、西门子和飞利浦三大巨头主导,市占率达到80%。但新增设备采购中,国产品牌占比逐步提升。主要原因在于国内技术仍不够成熟,对于国际巨头已普遍具有的高排层CT制造能力,国内仅少数巨头拥有。
国内主要生产企业。东软医疗作为国内CT研发的领先角色,率先于2012年推出64排螺旋CT、2015年推出128层螺旋CT,带领我国CT研发技术不断突破。目前,东软医疗在美国、德国、俄罗斯、巴西等10个国家拥有境外子公司或办事处,业务覆盖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累计销量达38000多台。
联影医疗紧跟东软脚步,近年发展较快,联影十三五国家重点项目“数字诊疗装备研发专项”的重大成果高端 640 层 uCT960 可在单圈的采集时间内获得全覆盖、超高时间分辨率、高分辨率、高对比度和低剂量的冠脉图像。联影是国内唯一一家产品线覆盖高端医疗影像设备全部领域,拥有全球领先核心技术的行业领军企业。此次疫情情期间,仅用5天时间,紧急研发出方舱CT。此外,联影推出了“全智能自动扫描导航”的天眼CT,检查时患者不用摘下口罩,医护人员也不用接触患者,医生只需隔室操作就能完成自动摆位与扫描,大大降低了医患交叉感染风险。总体来看,联影的研发技术相当优秀。
家用医疗设备操作简单、体积小巧、携带方便,从日常的体温计、仪到慢性病检测的血压计、血糖仪都属于家用医疗设备的范畴。随着居民消费水平的升级以及老年人慢性病逐渐成为常态化,家庭医疗设备无疑是最具发展潜力的细分行业之一。我们可以看到,近年来的市场规模维持着快速增长的态势。
患病率居高不下催生市场需求增长。仅从高血压和糖尿病来看,我国目前高血压患病率为 23.2%,根据世卫组织推行的国际标准,我国糖尿病患病率为 11.2%且我国目前已成为全球糖尿病人新增以及总数最多的国家。据国家卫健委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 超 1.8 亿老年人患有慢性病,75%以上的老人带病生存。鉴于慢性病需要常年跟踪监测,庞大的患病人群促使家用医疗设备需求不断增长。
国内主要生产企业。鱼跃医疗拥有康复护理、医用供氧、医用临床三大业务板块,产品覆盖500多个品类其中血压计、制氧机等传统优势产品市占率持续第一。具体可以参考我们之前发布过的研报。
九安医疗是移动医疗领域的先行者,以国际市场为切入点,以可穿戴设备及智能硬件为入口进入移动医疗和健康大数据领域,打造了全球知名的自主品牌“iHealth”。目前已经拥有涵盖血压、血糖、血氧、心电、心率、体重、体脂、睡眠、运动等领域的较为完备的个人健康类可穿戴设备产品线。
IVD(体外诊断),从广义上讲,是指在之外,通过对样本(各种体液、细胞、组织样本等)进行检测而获取临床诊断信息,进而判断疾病或机体功能的产品和服务。从狭义上讲,体外诊断产业主要指体外诊断相关产品,包括体外诊断仪器设备。
市场增速平稳。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对于疾病风险预测,健康管理等需求不断增长,而作为其重要手段的IVD近年来发展飞速。2018 年我国 IVD 市场规模达到 604 亿元,同比增长 18.4%,目前已成为全球 IVD 增速最快的市场之一。免疫诊断、生化诊断和分子诊断市场规模最大,在全球市场占 IVD 市场容量50%以上,而这一数字在国内达到了 70%以上。
免疫诊断是应用免疫学的理论、技术和方法诊断各种疾病和测定免疫状态,主要包括放射免疫、酶联免疫、化学发光等。目前是我国细分规模最大的体外诊断子行业,市场占比达到38%。中低端免疫诊断领域国产化进程已取得较好成果,但目前高端 免疫诊断领域已然由国际企业主导,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则是化学发光领域。
国产化率低,进口替代空间大。目前化学发光已替代酶联免疫成为我国主流免疫诊断方法,市场规模已超过免疫诊断总市场的70%。但国产品牌市占率较低,目前我国体外诊断市场份额仍有80%以上为进口高端产品,化学发光市场亦是如此。由于化学发光为封闭式系统,同一厂商的仪器和试剂必须配套使用,已与医院建立合作关系的企业渠道相对稳固。目前主流检测项目基本被进口企业垄断,国内企业可从一些非主流检测项目入手,凭借高性价比逐步提升市场份额,推进进口替代。
国内主要企业。安图生物目前已掌握酶联免疫、微孔板化学发光、磁微粒化学发光、胶体金等多个免疫诊断技术。公司的试剂和配套仪器产品品质已不输国际巨头。包括传染病领域和肿瘤标志物的几个常规项目均已基本达到罗氏的金标准。
体外诊断目前是迈瑞医疗的第二大收入来源,目前公司项目检测数与外资已无太大差异,在基础检测技术的基础上,结合现有高端整合技术,已做到做到领先国产,部分超越跨国品牌。
新产业是国内第一台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及配套试剂的生产厂家,同时也是国内第一家获得美国FDA准入的化学发光厂家。目前公司主要有8款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仪器,122项配套试剂,是国内提供化学发光免疫诊断试剂种类最多的供应商之一。
生化诊断是国内发展最早、发展最成熟的IVD 细分领域,常用的生化诊断功能包括血常规、心肌类、肝功能、肾功能、离子代谢、血糖血脂、特定蛋白。目前市场占比达15%。
市场趋于成熟,增速放缓。2018年我国生化诊断市场规模达115亿元,同比增长6.5%,增速明显放缓。主要是由于国内生化诊断市场已基本成熟,同时伴随着技术替代,行业增速明显不如之前。但随着基层医疗机构升级,相应仪器的配备率上涨,生化诊断仍有增长空间,但整体占比最持不变,下降的可能性更大。
总体来看,进口替代程度高,但行业集中度很较差。目前国产品牌市占率已超70%,由于开放系统技术壁垒低,行业内企业数量众多,整体市场分散,企业最高市占率不足1%。
参照国际发展趋势,未来封闭系统将成主流。封闭系统其仪器和试剂配套使用的特性将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存量客户的粘性及企业毛利率。此外,封闭系统技术壁垒较高,未来行业将向着技术研发型企业集中,目前迈瑞医疗,科华生物和迪瑞医疗均已实现封闭系统开发。
分子诊断是目前预测诊断的主要方法之一,既可以进行遗传病检测,也可进行产前诊断。新冠肺炎以来常听到的甚至大部分都做过的核酸检测则是分子诊断的核心技术。根据技术原理可分为PCR(扩增技术)、FISH(荧光原位杂交)、基因芯片和基因测序等。PCR技术发展最为成熟,目前是行业主流,市场规模占整个分子诊断市场的40%。基因测序被称为决定未来经济的12大颠覆技术之一,因发展时间较短,目前国内外技术差距较小,发展空间巨大。
市场快速扩张,但集中度很低。2019年我国分子诊断市场规模为132亿元,增速基本稳定在26%-28%左右,根据中国产业信息网的数据,国内增速几乎是全球增速的两倍。但我国分子诊断市场参与者众多,市场集中度偏低。未来发展以技术为重,能够在技术上占得先机的企业发展空间更大。
产业链中国产化程度分化严重。分子诊断产业链上游为生物制品和精细化学品等原材料供应商,技术壁垒较高,基本被跨国巨头垄断。中游则为分子诊断试剂和仪器制造商,国产化程度较高,试剂盒、核酸提取仪、PCR扩增仪、核酸分子杂交仪、基因芯片仪基本已被国内企业占据主要市场。
国内主要企业。目前国内企业主要有华大基因、达安基因等。华大基因是国内基因测序龙头,旗下集团自主研发推出国产测序仪,产品线丰富。在新冠肺炎检测方面,华大基因新冠病毒检测试剂盒日产能可达200万人份/天,国内获批并已取得包括欧盟、美国、日本、澳大利亚、新家、加拿大等多国认证,海外订货覆盖80余个国家和地区。
达安基因依托中山大学科研平台,以分子诊断技术为主导,聚焦初代分子诊断技术,是国内分子诊断领域的龙头企业,目前主要从事荧光PCR的开发和应用,以及荧光PCR检测试剂盒的生产和销售。与华大基因同为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的新冠检测试剂。目前已生产新冠肺炎检测试剂盒超过1000万人份,目前已获得欧盟CE认证,尚未在国外销售,但已向多个国家申请相关准入资质。